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以“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为开篇,系统披露了五年规划的完成情况。这场发布会不仅是对中国发展成就的总结,更是一份面向全球的“中国方案”宣言。当经济增量突破35万亿元、创新成果密集涌现、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时,很多人关心中国是如何实现这份亮眼“答卷”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结合发布会核心数据采访了相关专家,以期解析这一发展奇迹背后的深层逻辑。
经济韧性:35万亿元增量背后的“中国范式”
首先是规模突破,从“追赶者”到“领跑者”。郑栅洁披露,五年间中国经济增量超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经济体,也超过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总量。这一数据背后,是年均5.5%的增速与对世界经济增长30%的贡献率。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地缘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中国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创新动能,实现了增长质量的跃升。
结构优化: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
中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20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十三五”末增长5倍,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第四代核电站投入运营。这些突破标志着中国正从“规模领先”转向“质量领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张俊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升级不仅体现在高端装备国产化上,更在于通过“人工智能+”推动全产业链效率提升。同时,2024年以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已超24万亿元,这与“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目标高度契合,即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三新”经济蓬勃发展来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创新突围:从“卡脖子”到“定标准”
“十四五”期间的研发投入,是接近OECD平均水平的“硬核”投入。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强度达2.68%。这一数据直接催生了“天宫”空间站运营、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等里程碑事件。“当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5%时,意味着中国开始从技术引进转向标准制定,这在5G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已初现端倪。”苏剑认为。
在技术攻坚上,船舶工业“三颗明珠”熠熠生辉。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运营、LNG运输船全球领先,中国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三明珠”。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张俊伟指出,过去五年,中国在高温超导、深空探测等领域的突破,证明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整合资源,能够突破西方技术封锁。
民生温度:14亿人的“幸福账本”
在医疗养老方面,“一老一小”精准破题。五年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增至125个,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4亿人次;长期护理保险参保超1.8亿人。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保基本、兜底线”的民生逻辑。苏剑表示,中国通过“普惠+精准”的政策组合,既解决了低收入群体的基本需求,又释放了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2021—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6.4%便是最好的证明。
再看医保改革,“十四五”期间,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医保跨省结算覆盖全国。这一改革直接降低了患者负担,更推动了医药产业创新。苏剑强调,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倒逼企业从“仿制”转向“创新”,2024年国产创新药获批数量已占全球总量的15%。
绿色转型:全球增绿“四分之一”的担当
在能源革命战场,新能源发电占比超越煤电。“十四五”期间,中国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每3度电中有1度是绿电。这一转型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在于技术突破。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陶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0%,风电整机制造占60%,这种“技术+市场”的双重优势,不仅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打下基础,更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路径。
生态修复,森林覆盖率提升的“中国方案”。“十四五”期间,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5%以上,新增面积相当于陕西省,贡献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陶岚表示:“中国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碳排放权交易等制度创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24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已覆盖全国80%的县域。”
开放新局:从“规则跟随”到“规则制定”
一是市场准入。“十四五”期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至29项,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民营企业数量增长超40%。这一开放力度直接提升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苏剑表示,当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93项缩减至29项时,中国不仅在“引进来”上取得突破,更在“走出去”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新的步伐,2024年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达38%。
二是全球治理,“一带一路”的共赢实践。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范围扩大至产业、交通、民生等领域。这一倡议的深化,源于中国对全球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西方国家沉迷于“脱钩断链”时,中国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项目合作,构建了新型国际关系,2024年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增长22%即是最好证明。
解码中国奇迹的底层逻辑
一是制度优势,即新型举国体制造就的“中国智慧”。王文认为,中国在芯片、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突破,证明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新型举国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是文化基因,即长期主义的“中国韧性”。王文指出,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愚公移山”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不同于西方的自由主义,也不同于苏联的计划经济,而是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中国的成功是一种学习型文明。中国强调文明的交流互鉴,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就是为了应对人类文明的危机。
三是全球视野,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王文强调,当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时,实际上是在重构国际秩序。这种重构不是推翻现有体系,而是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包容性发展。
面向2035的“中国坐标”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中国的发展已超越经济数据增长的概念,更在于对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塑。当郑栅洁宣布“102项重大工程年底前将全部完成”时,这不仅是规划目标的实现,更是一个大国对世界的承诺:在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中国将以确定性行动,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新的选择。
正如发布会现场悬挂的标语——“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这场持续五年的发展实践,终将镌刻在人类现代化的史册上,成为后发国家实现跨越的典范。而一个崭新的五年新蓝图也正在铺展开来。
旺润配资,中国股票配资网股票配资,创投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