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息烽县城约12公里的青山苗族乡青山村大凹组,一座普通的农舍窗边,60岁的刘敏正埋首于一方绣布……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来,映照着她手中穿梭不息的银针和五彩丝线。针尖轻盈地起落,丝线如游鱼般在布面游走,原本素朴的布料上,渐渐绽放出栩栩如生的花朵、灵动的小鸟,或是苗族古老的图腾纹样。
每一幅在她指尖诞生的绣品,都仿佛凝固了时光,无声地讲述着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这位绣娘执着坚守的故事。她的身份,不仅是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传承人,更是青山苗族乡人大代表——刘敏。
代表刘敏(左二)传授年轻绣娘苗绣技艺
刘敏的根,深扎在息烽县青山苗族乡这片浸润着浓郁苗族文化的土壤里。苗绣的种子,在她14岁那年,由母亲亲手播下。“那时家里日子紧巴,”刘敏回忆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往事的感慨,“阿妈总说,苗家姑娘要是不会绣花,将来连份像样的嫁妆都备不齐,会让人笑话的。”就是这句朴素的家常话,开启了她与苗绣近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展开剩余78%天赋加上勤奋,仅学了一年,她就能独立完成绣品。少女怀春的年纪,她将憧憬与巧思一针一线绣进了嫁衣——花了一年多时间,绣成两套精美的嫁衣。其中一套,后来以一万多元的价格售出,解了家中燃眉之急;另一套,则被她视若珍宝,至今仍珍藏在老屋的储物柜里,成为岁月最温柔的注脚。
1979年,初中毕业后的刘敏,渴望在技艺上更进一步。她背起行囊,走进了修文县久长镇的一所刺绣技校。在那里,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的刺绣工艺知识。得益于少年时打下的扎实功底——精准的运针、独到的用色,再经过技校老师的系统点拨,她的苗绣技艺日臻成熟,风格愈发鲜明。
刘敏参加活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
数十年的耕耘,让刘敏的苗绣技艺蜚声省内外,作品甚至远渡重洋。她创作的《张灯结彩》《苗族服饰——桓衣》《刺绣服》等佳作,在贵州省群众艺术馆承办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刺绣、剪纸)评选中,一举摘得一等奖桂冠。2017年,作为“马耳他-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重要成员,她带着凝聚心血的苗绣作品,登上了马耳他圣詹姆斯国家艺术中心的国际舞台。这一针一线绣出的华彩,不仅为她赢得了“青山苗族乡苗绣手工艺作品传承者”、“贵阳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贵阳市首届“筑城工匠”等沉甸甸的荣誉,更成为向世界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闪亮名片。
然而,看着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门古老技艺的面孔越来越少,刘敏的心头涌上深深的忧虑。“苗绣是我们的根,不能在我们手上断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她坐不住了。作为乡人大代表和村妇联主任,她觉得自己有责任行动起来。白天,姐妹们要忙农活、顾家事,她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把村里年轻的姑娘、媳妇们招呼到自家堂屋。灯光下,她手把手地教她们识图、配色、运针,耐心讲解每一针每一线背后的故事和寓意。从最初的三五人,到如今的二三十人,刘敏的家成了“夜间苗绣学堂”,寂静的山村夜晚,常常飘荡着她们专注的讨论声和会心的笑声。这些曾经握惯了锄头、刀把的手,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渐渐也能在布面上“生花”,成为传承苗绣的新生力量——“绣娘”。
刘敏在2017年马耳他-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与外国友人交流苗绣技艺
如何让苗绣这朵“非遗之花”不仅开在布面上,更能结出惠及乡亲的“致富之果”?这是刘敏作为人大代表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她积极建言献策,推动乡里利用好现有的苗族文化传习所。她的建议得到了重视。于是,刘敏主动请缨,以传习所为阵地,定期开设苗绣技艺培训班。她不再是关起门来独自绣,而是站在讲台前,面对更多的当地苗族妇女,进行系统、规范的现场教学。从基础的针法到复杂的花样,从传统纹样的解读到创新设计的尝试,她倾囊相授。她的目标很明确: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让这“针尖技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针尖经济”。
这份努力,正在开花结果。“来我们青山旅游的客人一年比一年多,”刘敏指着传习所里琳琅满目的展品,欣慰地说,“我们的绣品很受欢迎,成了游客带走的‘青山记忆’。”小件的绣片、香囊、荷包,精巧别致,能卖到七八百元;大幅的精品绣画或服饰,价格可达上千元。这不仅为绣娘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当地村民增收开辟了新路。走进传习所,除了欣赏精美的苗绣,游客还能直接选购绣娘们亲手制作的荷包、小香包、麻布西装等特色工艺产品。这里,既是技艺传承的课堂,也是展示和销售的平台,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外界的一座桥梁。
传承的薪火,需要更广泛地播撒。青山苗族乡将目光投向了青少年。传习所专门为孩子们开设了苗族文化体验课程,刘敏义不容辞地担任起授课老师。每周,她都会准时出现在传习所,带领孩子们体验扎染、蜡染的神奇,教他们说苗语、唱苗歌,当然,还有最基础的苗绣启蒙。在她看来,苗族刺绣的一针一线,都不仅仅是技艺,更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密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独特的地方记忆。对于未来,刘敏的目光坚定而充满期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认识苗绣、爱上苗绣,让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技艺,一代一代,永远地传下去。”窗外的阳光,正暖暖地照在她手中的绣绷上,那针尖上的色彩,仿佛也映亮了她作为人大代表履职为民、守护文化根脉的初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欣
编辑 罗昌
二审 沈安永
三审 胡丽华
发布于:贵州省旺润配资,中国股票配资网股票配资,创投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